普拉達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專櫃和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來源:海報時尚網
發佈時間:2018-10-25 11:57:00
查看原文
普拉達官網和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2018年10月18日至2019年2月25日在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 (Sanguine – Luc Tuymans on Baroque) 展覽。
圖片來自品牌供圖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圖片延伸閱讀:Prada 巴洛克風格 米蘭 展覽
圖片來自品牌供圖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圖片延伸閱讀:Prada 巴洛克風格 米蘭 展覽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2018年10月18日至2019年2月25日在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 (Sanguine – Luc Tuymans on Baroque) 展覽。該展覽由Luc Tuymans全力策劃。此項目系與M KHA (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 、KMSKA (安特衛普皇傢藝術博物館) 及安特衛普市合作推出,於2018年6月至9月在比利時首次展出,本次將在米蘭以內容更為豐富的全新展覽呈現。Luc Tuymans構思的這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共展出63位國際藝術傢的80多件作品,其中有25件僅於Prada基金會獨傢呈現。
“Sanguine”是一次對巴洛克風格的個人解讀,基於創新並置以及當代藝術傢和早期大師作品意想不到的關聯。規避死板的時間順序或嚴苛的史學方法,Tuymans通過將藝術傢及其在社會中的角色置於展覽敘事的中心,跳出巴洛克風格的傳統窠臼,引領觀眾重新審視17世紀的藝術和當代研究。
Walter Benjamin分析認為巴洛克風格標志著現代主義的開端,Tuymans探索對真實性的追尋、藝術表現方式的政治意義、藝術產生的情感波動、作者個性的標榜以及國際層面的藝術界,意識到巴洛克風格是當代藝術的主要參考點。“Sanguine”不僅通過流傳至今的影響力來突破巴洛克風格概念的傳統界限,更彰顯瞭藝術傢們在過去兩個世紀對它的重新定義歷程——從18世紀末藝術評論傢對這一詞的否定,到後現代主義對其的重新評價,以及近年來對藝術中巴洛克風格和具象表達的重塑。
展覽的名稱 — 一個象征著血色,同時也意指暴烈氣質,以及一種繪畫技巧的名詞,巧妙暗示對展覽作品的多重解讀,其中,暴力及其模擬,殘酷和戲劇化,現實和誇張,厭惡和驚奇,恐怖和狂喜並存。
圖片來自品牌供圖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圖片延伸閱讀:Prada 巴洛克風格 米蘭 展覽
圖片來自品牌供圖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圖片延伸閱讀:Prada 巴洛克風格 米蘭 展覽
在Luc Tuymans看來,Caravaggio (此次展覽代表作為《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Boy Bitten by a Lizard) (1595-96年) 與《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1606年後) ) 是第一位超越古典及風格主義傳統的藝術傢,以其創新性的繪畫語言,表現心理現實主義;同時,他將巴洛克風格藝術傢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傳達出希望通過表現力與公眾溝通的夙願。
Caravaggio與安特衛普著名人物肖像畫傢兼外交傢Peter Paul Rubens之間的對比,揭示瞭巴洛克風格繪畫的形式模糊特征,以及歐洲藝術傢在反宗教改革和商人階級崛起期間關系的復雜性。
17、18世紀巴洛克風格藝術的興起當屬第一次全球性的藝術運動,盡管它保留瞭不同地方文化的特質與特色,也保留瞭藝術傢的個體敏感性,此次展覽中,該過程通過Guido Cagnacci、Andrea Vaccaro、Anthony van Dyck、Jacob Jordaens、Francisco de Zurbarán與Johann Georg Pinsel等藝術傢的作品體現。在當前我們所處的更加全球化和互聯互通的世界,巴洛克風格藝術的典型示意、動態與主題可以從地理上相距遙遠的當代藝術傢的作品中尋蹤覓跡,而Luc Tuymans的“Sanguine”展覽將它們匯聚在一起。
圖片來自品牌供圖
Prada基金會 (Fondazione Prada) 將於米蘭展館舉辦“Sanguine—呂克·圖伊曼斯的巴洛克”展覽
圖片延伸閱讀:Prada 巴洛克風格 米蘭 展覽
從繪畫到雕塑,從攝影到素描,從裝置到視頻,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一種脫節、超寫實的形體性和物質性。其中的部分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力,例如Jake Chapman和Dinos Chapman兄弟創作的《他媽的地獄》 (Fucking Hell) (2008年) ,六萬名玩具士兵在一個大型玻璃櫥窗內進行演練或遭受暴力,體現瞭恐怖的怪誕一面。Javier Téllez創作的視頻裝置《諾斯費拉圖 (不死之身) 》 (Nosferatu (The Undead) ) (2018年) 探索瞭電影記憶與對精神病患者的隔離。On Kawara的平版印刷系列作品Thanatophanies (1955–95年) 展現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的畸形面龐,表達戰爭的恐怖。在“Sanguine”展覽的背景下,呈現歌利亞被砍下的頭顱,歌利亞的臉就是Caravaggio的臉,以及Michaël Borremans的作品《沉睡者》 (Sleeper) (2007–08年) 中面色蒼白的孩子。Peter Paul Rubens創作的《哀悼基督的死亡》 (The 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 (1614年) 展現受害者可怕的脆弱性,這也是Berlinde De Bruyckere的裝置作品《佛蘭德斯戰場》 (Flanders Fields) (2000年) 和Marlene Dumas的繪畫作品《死亡女孩》 (Dead Girl) (2002年) 所傳達的主題。脆弱和不朽共存於由Luciano Fabro用大理石、黃金、鉛和玻璃制成的雕塑作品《Il giorno mi pesa sulla notte I》 (1994年) ,Mark Manders的裝置作品《裝有未燒制泥塑的空間》 (Room with Unfired Clay Figures) (2011–15年) ,以及Cheikh Ndiaye與Diego Marcon的作品之中。Johann Georg Pinsel 1758年創作的木雕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多餘和媚俗,也可以從Jacques-Andre Boiffard、Roberto Cuoghi、Kerry James Marshall和Takashi Murakami的展品中感知到。John Armleder、Lili Dujourie和Giuseppe Gabellone的作品探索瞭隱藏戲劇性或親密內容的形式之美,這在Guido Cagnacci於17世紀初繪制的《垂死的艷後》 (Dying Cleopatra) 的肉欲中也不言而喻。從Andrea Vaccaro的《大衛的勝利》 (David Triumph) (1650年) 和Njideka Akunyili Crosby的繪畫作品《當一切順利時》 (When The Going Is Smooth and Good) (2017年) 中可以看出,被描繪的人物充滿活力,喜劇與悲劇在同一場景中共存。
“Sanguine”展覽在Prada基金會的Nord gallery、Podium及Cinema展出,此外,還包括以下藝術傢的作品:Nick Andrews、Carla Arocha和Stéphane Schraenen、Fred Bervoets、Adriaen Brouwer、Pavel Büchler、Vaast Colson、Thierry De Cordier、Willem de Rooij、Cornelis de Vos、Zhang Enli、Marcel Gautherot、Isa Genzken、Joris Ghekiere、David Gheron Tretiakoff、Franciscus Gijsbrechts、Pierre Huyghe、Jonathan Johnson、Zlatko Kopljar、Dominik Lejman、Ives Maes、the Master of the Annunciation to the Shepherds、Bruce Nauman、Nadia Naveau、Vanja Radauš、Tobias Rehberger、Alex Salinas、Yutaka Sone、Henri Storck、Pascale Marthine Tayou、Paul Thek、Piotr Tolmachov、Luc Tuymans、Dennis Tyfus、Jan Van Imschoot、Jan Vercruysse、Michaelina Wautier與Jack Whitten。
展覽還附有一本圖解書籍,內容包括Prada基金會主席Miuccia Prada和Patrizio Bertelli的寄語、Luc Tuymans的序言、Tuymans與聯合策展人Mario Mainetti之間的對話,以及學者Ken Pratt、Lucia Simonato和Éric Suchere的隨筆。
|